查看原文
其他

​一节课里,都是语言学习活动设计的匠心——薛法根老师《火烧云》教学片段赏析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一节课里,都是语言学习活动设计的匠心

——薛法根老师《火烧云》教学片段赏析

文  陈淑之

薛法根老师教学《火烧云》,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为我们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做出了示范。

《火烧云》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主要从“光、色、形”等方面描写了火烧云的样子,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品味和迁移上,引导学生抓住相关的词语、句子,进行听、说、写、思的训练,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感悟词语的鲜活——生活的,才是鲜活的

师:(出示词语“紫檀色”)怎么读?

生:(读)

师:你的校服什么颜色?

生:草绿色。

师:对啦!像草一样的绿色就叫“草绿色”。

师:像玫瑰一样的红色叫什么色?

生:玫瑰红!

师:对啦!对啦!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生:雪白色、茄子紫、苹果绿、柠檬黄、孔雀蓝……

……

在“检查预习”板块中,薛老师出示了由两个多音字“模”和“似”组成的词语“模样”、“模糊”、“似乎”、“……似的”,正音后,老师让学生猜测出现“某某似的”情景的原因会是什么。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检查“紫檀色”“红彤彤”的读音之后,薛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断地启发学生,从校服的颜色到常见的水果、蔬菜的颜色,找出了很多类似的词语:玫瑰红、苹果绿、茄子紫、金灿灿、黑乎乎……让学生感悟到表示颜色的词语之丰富,体会到叠词的感情色彩,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素材,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片段还启示我们,语言,生活的,就是鲜活的。

二、指向需要,体会语言的适切——适切的,才是最好的

师:什么是“火烧云”呢?大家查了词典了吧?读读词典中的解释(出示解释: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

生:(读)

师:日出时出现的赤色云霞叫什么?

生:火烧云。

师: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叫什么?

生:火烧云。

师:火烧云是什么?

生: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

师: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句子——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萧红说“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生:日落时的云霞。

师:萧红为什么要用“烧到”呢?

生:云霞在燃烧,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师:对啦!萧红笔下的火烧云是动的,词典里的火烧云是静态的。

师:那你觉得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萧红的写法好,因为她写得详细,具体,说火烧云像着了火。

师:嗯,不错!“红彤彤的,像着了火”,多形象、多生动啊!词典里的解释就很直白、抽象了。如果科学老师问你什么叫火烧云,你要怎么回答?像萧红这样讲吗?

生:(大笑)不能!

师:那你觉得这两个句子哪一句好?

生:都好!在不同的时候,要用不同的句子。

师:是的!没错!

在“初识火烧云”板块中,薛老师先是让学生读读词典中对火烧云的解释——“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师生反复对话,明确什么是火烧云;再引入萧红是怎么描写火烧云的——“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写法的不同,感受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形象描写与抽象描写的不同,领会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语境中要运用不同的介绍方法,体会到课文中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

平时语文老师们要求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或“好词好句”,往往将四字词语、叠词和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画面感词语的句子定位为“好词好句”,却没有意识到契合表达需要的词句才是“好词好句”。薛老师在课堂上,将词典中对火烧云的解释与课文中对火烧云的描写进行对比,目的不是证明课文中的描写更好,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判断什么时候适合用哪种表达方式,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的时候,要用不同的句子”,适切的,才是最好的。这才是指向语言能力生长的学习活动设计——原来,让学生真正能习得语言文字运用之匠心的学习活动,是需要像薛老师这样进行匠心设计的。

这个片段还启示我们,语言,适切的,才是最好的。

三、对比写法,领悟表达的匠心——个性的,就是生命的

师:(出示三个描写光的比喻句——1、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2、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3、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大家比比看,都是写太阳光的句子,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三个句子都用了比喻手法,萧红是写光里的人和动物。

师:没错!萧红是间接描写光的(并板书:间接)她写了光里的哪些事物呢?请大家动笔圈起来。它们的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它记住。

生:(圈画,记忆)

师:好,不看书,我们一起试试啊。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

生:红红的。

师:大白狗变成——

生:红的了。

师:红公鸡变成——

生:金的了。

……

师:你觉得最神奇的变化是什么?

生:老爷爷的胡子。

师:为什么老爷爷的胡子最神奇呢?

(通过反复追问,引导学生关注老爷爷胡子在霞光下颜色的变化,感受霞光的神奇。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抓住“了”字的变音,体会作者欣喜的心情。)

在“走进《火烧云》”板块中,薛老师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如果让你来描写它们,你会写什么”。当学生说到“颜色”、“形状”后,薛老师只是简单地带着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段落,而后将学生引到“光”这个内容相对难以概括的部分。课文中这部分采取了间接描写的方式,薛老师却先出示三个描写光的比喻句,让学生谈谈好不好,再出示课文中的片段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描写角度的“奇特”,将落脚点仍然放在语言的对比和品味上。

这是进行语言品味的学习片段,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将三个运用了比喻手法描写阳光的句子与课文中描写阳光的句子进行比较,从不同当中发现、认识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师生合作朗读的设计,引导学生聚焦描写霞光带来的事物颜色变化。第一个层次,通过对比,在丰富学生语言表达认知的同时,也建构了学生丰富的语言体验,让学生懂得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描写方法。第二个层次,立足文本语言,在朗读中感受霞光下事物颜色的神奇变化,同时突出“间接描写”的妙处,体会语言细节当中蕴含的具体情感。这个环节,再次见证了薛老师课堂言语活动设计的开合自如。

这个片段还启示我们,语言,个性的,是最具生命活力的。

四、创设情境,丰富表达的经验——实践的,才是自己的

师:(出示仿写的首句——炎炎夏日,烈日当空。)炎炎夏日,烈日当空,文章里的小孩子怎样啦?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呢?喂猪的老爷爷呢?

生:大白狗耷拉着耳朵了。

生:红公鸡不打鸣了。

生:黑母鸡不下蛋了。

……

师:当然,烈日之下,不只有他们,还可以有其他的人或物。大家动手,把他们在烈日下的样子写下来。

生:(仿写)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

生:(略)

师:快,把人家写得好的地方,补充到你的片段中去!

薛老师在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后,组织学生练习仿写——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文中的小孩、大白狗、老母鸡、喂猪的白胡子老爷爷在烈日下是什么样子?将课文语言表达形式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实践运用,在表达运用中帮助学生真正习得新的语言经验。交流环节,薛老师利用自己的文学修养,一针见血地将学生的习作加以精准的修改,又一次使学生体会到了合理、准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追求语言表达品质的自觉意识。

这个片段还启示我们,语言,实践的,才能成为自己的。

说明:本文已经作者授权发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